先揭示一个误区——中药无毒。
许多民众认为中药是天然药物,不容易干扰人体正常结构,因此对中药倍加青睐。片面地加大用量,甚至药膳盛行,结果吃得肚子发胀,鼻孔流血者不乏其数。其实“是药三分毒”,自古传说伏羲“尝百味药”和“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上古时期,人们对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十分畏惧的。臣子为国君试药,儿子为父亲试药的记载,都反应了当时运用药物能产生毒副作用的普遍性。可见中药和西药一样存在着毒性.
但是,中医重方,西医重药。中医医药理、法、方、药体系中,审因求证,确定病机,针对病机确定治法,以法统方,遣药组方。通过药物的配伍,控制毒副作用,这是中医中药的一大亮点。配是调配的意思,伍是队伍,通过调配一支队伍去战胜疾病。这支队伍就是中医笔下的方剂。方剂组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符合严密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主次分明,扬长避短,全面兼顾。佐药有佐制的作用,即制约君药的毒性,如小半夏汤中的生姜可解半夏毒。佐药有反佐的作用,如通脉逆汤证,阴盛格阳,入药即吐,加入猪胆汁可缓解。通过方剂的应用,克服单味中药的毒副作用。
方剂中往往多味功用相近的药物同时配伍应用,这种方式能增强治疗作用(如荆芥、防风同用疏风解表),能产生协同作用(如麻黄、桂枝同用开腠解肌,发汗力强),从而减轻单味药物的用量。同时多味药物之间,副作用发挥方向不尽一致,避免毒副作用的简单叠加。如止痛作用,白芷、川芎、细辛联用,分经论治,分清主次,调整用量,势必比三药各自三倍用量单独应用效力强,且副作用小。
中药合用,还存一类关系——“七情”。七情所涉及的七种配伍关系中,相须、相使可使治疗效应提高;相畏、相杀可使毒副效应降低或削除;相恶会使治疗效应降低或消失;相反可使毒副效应增强或产生新毒副作用。了解七情关系遣药组方时,可以使用药更有效更安全。这也是中医中药控制毒副作用的一个方面。中医药学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药量控制、炮制减毒、煎药方法、道地药材的应用、服药时间和方法的选择、剂型限定等等。
中医中药讲究整体动态观,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探索掌握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才使得人们对中药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古代将中药称为“毒药”,至西汉后期时,对中药的称谓由“毒药”改称为“本草”,现代民众对中药的喜好,都是中药学进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