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位小主不仅要咨询各种健康的事,就连冬天吃啥子进补也不停在后台猛留言了。那么,今天就邀请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余晓琳和大家聊聊冬季咋个进补吧!
12月7日将迎来大雪节气,民间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指的就是大雪节气要重视“进补”。随着天气愈发寒冷,大家要抓住黄金期给身体补好能量。那么,该如何进补呢?
到底应该怎么补?
选择秋冬进补,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体质,针对体质进补,才能补到点子上。
对于体虚者,进补要兼顾气血阴阳,一味偏补则反而引发疾病;对于身体虚弱,脾胃消化不良者,首先要恢复脾胃的功能。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应以易于消化为准则。
冬季进补有四“忌”
除了忌凡补必肉,以下四大“忌”也要避免:
1、忌不分地域
地域不同,气候差异大,进补也各有侧重点。像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用温热之味,像羊肉、羊排等,补品如参茸等,御寒助阳的功效好;
但是长江以南地区,气温相对较暖和,宜清补,吃些鸡、鸭、鱼类是不错的选择;而像地处高原山区,雨量少气候偏干燥,宜润补,如炖银耳百合、冰糖雪梨等。
2、忌不辨体质
案例
三十岁的小王,前几天因为加班较多,感觉身体特别疲惫,就喝起了大补汤,但喝了三四次后,不但疲乏没解,反而开始出现便秘、咽干、牙龈肿痛的症状。
就诊后,余晓琳医生表示,进补因人而异。虚者补之,像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体质较弱,适合适量进补;而像青壮年,生理机能旺盛,并不需要特别大的进补,或者可以小补。不仅如此,“体虚”也分不同类型,补法不同:
①阴虚生内热,常口干舌燥、心烦气闷。可以选择偏凉性的药,如石斛、玉竹、麦冬等;食物可以适当多吃白萝卜、莲子、冬瓜等。
②阳虚生内寒,有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大便溏薄等症状。可以选择健脾补气血的药,如山参、虫草等,平时可适当吃桂圆、羊肉,用桂枝泡水饮用等;
③气虚患者,多有乏力气短、自汗、食欲不振的现象,可以选择补中益气的药材,如黄芪、人参;食物可以多吃些山药、莲子、茯苓等。
④血虚患者,多面色苍白、指甲易断、失眠多梦,适合选择补血的药材,如阿胶、当归、白芍。
3、忌以药代食
不少人认为进补就是需要用一些中药材,效果更好;更有甚者用补品代替一日三餐,这种做法也是不科学的。
一来,药食同源,其实很多食物的补益效果并不一定比一些昂贵的药材差,像铁棍山药、板栗可健脾胃;红枣、桂圆可养血安神……而且食补更温和,对于身体太虚,难受补的人是比较好的选择。
二来,如果体质较差或是比较特殊,也可以将一些食材科学搭配,再加工处理,辅助提高效果,比如:肾虚者可将黑米、黑豆、黑芝麻等打成粉冲泡饮用;体虚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购买膏方服用。
再者,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等饮食,而不能仅靠营养补剂。《皇帝内经》明确指出:补品更适用于调养虚弱的体质。
4、忌多多益善
有些人认为,多吃点补药总是好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殊不知,过量的进补,也可能会加重脾胃、肝脏等负担,使得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反而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