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占癌症死亡总人数30%,癌症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这意味着我国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患癌,相当于每分钟就有9个。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防癌筛查,希望能在早期发现,及时诊治。世界范围内,关于癌症筛查的研究有很多,有的已经达成较广泛的共识,也有相应的筛查指南或专家共识。癌症筛查是一种更专业、针对性更强的体检方式。哪些人要做,要做哪些项目,怎么做,都是有讲究的,也正是其与一般健康体检的根本区别所在。
那么,我们如何做防癌的筛查才是最有效的?
人人必知的七种常见癌症筛查
一、肺癌筛查:用CT
大多数体检中心都使用X光片检测肺部,由于其分辨率低,因此检出率比较低,如果胸部X光片检查诊断是肺癌,临床常常就已经到晚期了。可以说,用X光片查肺癌,完全是在假装防癌。
专家建议:用高清CT检测肺癌,由于分辨率高,肺癌肿瘤在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已成为专业防癌筛查机构的必备检测。再加上几个肿瘤相关生物标记,检出率可以到90%以上。
二、宫颈癌筛查:用TCT
HPV检查是一般的体检机构常用的,其实HPV是对病因的检查。真正有效检查宫颈癌的是TCT检查。TCT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同时还能发现癌前病变,微生物感染如霉菌、滴虫、衣原体等。
三、前列腺癌筛查:做PSA筛查
大部分体检机构采用的都是腹部彩超,事实上,腹部彩超却根本查不出早期的前列腺癌,甚至连确诊作用都没有。筛查前列腺癌,最好的检查就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四、食管癌筛查:千万记住做内镜
如果是食管癌高发人群,而恰恰又有症状,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内镜检查。
五、胃癌筛查:千万记住做胃镜检查
胃癌的筛查主要是胃镜检查,其他方法检出率都很低。
六、结直肠癌筛查:千万记住做肠镜
结直肠癌筛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肠镜检查。在很多体检中,很多人最不愿意做肠镜,觉得很痛苦,事实上,一些专业的筛查机构设备都很先进,无痛肠镜做完基本上没有任何不适感觉。
七、肝癌筛查:千万记住甲胎蛋白+彩超
很多人体检时都会选择做腹部B超,以为这样可以查出肝部问题,其实很容易漏诊。高危人群应联合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发现异常进一步考虑CT或磁共振检查。
针对普通人群建议筛查这三种癌症
一、结直肠癌
典型症状:大便习惯改变、血便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感食欲不振、粪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显现,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消瘦等。常误认为是“痔疮”。
推荐检查:肠镜检查、肛门指诊检查、结直肠癌易感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
1.长期摄入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人;
2.40岁以上,长期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等;
3.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大肠息肉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者。
筛查指南:
年龄在45-75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
检查措施:
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每年];
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HSgFOBT)[每年];
或多靶点粪便DNA检测(mt-sDNA)[每3年];
或结肠镜检查[每10年];
或CT结肠成像(CTC)[每5年];
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FS)[每5年]
具体建议:
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应根据患者的偏好和检测的可及性进行定期筛查,包括高灵敏度粪便检测或结直肠结构(视觉)检查。非结肠镜筛查试验的所有阳性结果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这应作为筛查过程的一部分。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应继续筛查至75岁。76~85岁的男性和女性
应根据患者的偏好、预期寿命、健康状况和既往筛查史,进行个体化的筛查决策。
如果决定继续筛查,可按上述筛查方案进行。年龄>85岁的男性和女性不建议继续进行筛查。
二、乳腺癌
25年之间,乳腺癌的死亡率下降了39%,应归功于乳腺筛查的普及、治疗效果的提高、肥胖减缓。多种因素,共同减少乳腺癌。在我国,乳腺癌是城市地区女性高发的第一大癌症,大城市的发病风险是小城市的2倍。
高危对象
未育或≥35岁初产妇;
月经初潮≤12岁,或行经≥42年的妇女;
一级亲属在50岁前患乳腺癌者;
两个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在50岁以后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对侧乳腺癌史或经乳腺活检证实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
胸部放射治疗史(≥10年)者。
筛查指南
一般妇女
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月检查1次;
临床体检:20~29岁每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超声检查:30岁以后每年1次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癌高危人群
鼓励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年做临床体检1次,30岁以后建议乳腺磁共振(MRI)检查。
预防建议
肥胖和雌激素过多是诱发乳腺癌的两大高危因素。平时除了控制体重、不滥用雌激素之外,可以吃些黄豆,大豆异黄酮可以辅助稳定雌激素水平,具有“遇高则抗,遇低则补”的双向调节作用,也是女性的日常“滋补品”。
癌症筛查、医疗技术的提高、疾病常识的普及等因素都可以降低癌症发病率,提高治愈率。除此之外,远离致癌物也至关重要。
三、宫颈癌
高危对象: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的女性。
筛查指南:
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每2-3年1次;
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每3年1次;或者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每5年1次;
筛查结束时间:大于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不需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
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预防建议:
接种HPV疫苗;
不吸烟或戒烟;
安全与健康性行为;
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
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