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外科在许进伟、杨钟惠副主任医师带领下成功为76岁的王大妈切除体积约10*20cm的巨大胃间质瘤,手术效果显著。术后,王大妈在科室医护团队的专业及细心照顾下恢复良好,现已顺利康复出院。
反复上腹胀,原来是胃里长了肿瘤
年过七旬的王大妈,总是感到反复上腹饱胀不适,尤其是在进食以后。摸着肚子,她还感觉有一块硬硬的东西。一个月前,实在难受得吃不下饭并且呕吐了,王大妈才告知自己的儿女,于是前往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胃上面长了一个十几公分大的“肿瘤”。
近日,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我院就诊,我院外科许进伟、杨钟惠团队为其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后提示,王大妈肝胃间隙巨大占位,病灶与胃体分界欠清,肿瘤体积约10*20cm大小。肝胃间隙巨大占位性病变像个小西瓜,压在王大妈的腹腔里。经多学科会诊后考虑该占位为胃间质瘤可能性大。
手术风险大,但医生决定拆“炸弹”
腹胀不适的病因找到了,可难题也随之而来,因为肿瘤体积大,压迫周围的肝脏、胰腺、脾脏、横结肠,且瘤体位于肝胃间隙,有可能与周围器官组织黏连,增加了切除肿瘤手术的难度。如在术中发现周边脏器被侵犯,也要剥离充分,还有可能行全胃切除,甚至肝部分切除,肠管部分切除,手术难度大!风险大!此外,对于年过七旬的王大妈来说,患有癫痫,同时肿瘤还有破溃伴出血、中度贫血,需要纠正贫血,这无疑又为手术增加了一道风险。
家属了解到上述情况后也是愁眉不展。面对患者的复杂情况,许进伟、杨钟惠团队联合消化内科、病理科、影像科,经过充分MDT讨论,制定了完善的术前准备方案,同时请神经内科协助改善癫痫症状。经过全科医护人员认真讨论、积极准备,王大妈的癫痫症状得到了控制,血色素也达到了手术的标准,在征得王大妈及其家属同意后,许进伟、杨钟惠团队决定为其拆除“炸弹”。
“炸弹”终于被拆除,术后恢复良好
胃间质瘤一旦破裂会有很强的复发种植倾向——就像一个炸弹,一旦炸开,炸弹碎片就会散落在腹腔各种角落,继而长成更多的小炸弹。
“手术既要确保肿瘤完整不能破,又要把肿瘤充分剥离。更为紧张的是,肿瘤周围有非常丰富的血供,剥离过程中易造成大量出血,手术难度非常高。”
术中如何将肿瘤完整、充分分离下来,是对术者技术及耐心的双重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出血等危险。手术过程中,许进伟、杨钟惠团队面对重重困难,以沉着冷静的态度、精湛的技术、超凡的胆量,经1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直至将10*20厘米肿瘤从腹腔取出时,整个手术团队才松了一口气,“炸弹”终于被成功拆除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术后,在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下,并给予指导拍背、有效咳嗽,踝泵运动等,鼓励并协助下床活动。王大妈的恢复良好,术后第2天就可下床行走。复查评估结果显示患者手术区域愈合良好,身体状况稳定。目前患者已经出院,患者和家属对本次手术非常满意。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彰显了我院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精湛技艺,更为直径较大的胃间质瘤患者带来希望和治疗方案。今后,我院外科四区将继续秉承“温馨、舒适、专业、便捷”的服务理念,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普小贴士
胃间质瘤是一种源自胃壁间质细胞的罕见肿瘤,通常是良性的,但也可能是恶性的。这种肿瘤可以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包括胃壁的内层(黏膜层)、中层(肌层)、外层(浆膜层)或与胃相邻的组织。
胃间质瘤通常在初期并不引起明显症状,因此常常被发现时已经比较大或者有症状。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腹痛、不适感或者在触摸时感到肿块。
然而,一些胃间质瘤可能会在检查时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胃肿瘤,因此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胃间质瘤早期难发现,有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人须常检查
许进伟副主任医师表示,由于胃间质瘤早期没有特异临床症状,往往难以被早期发现,尤其在肿瘤较小时。但随着瘤体的增大,它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黑便和贫血等,不过这些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也可见于其他消化道疾病,这导致胃肠间质瘤的确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有相关症状或者高风险群体的患者,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和筛查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胃间质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良性的肿瘤,完全切除通常能够治愈患者。然而,对于一些大型或者恶性的胃间质瘤,可能需要结合靶向和介入等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虽然胃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诊断方法的改善,对于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也在不断提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胃肠肿瘤?外科医护团队带来这几项建议:
不吃霉变的食物;
不吸烟、饮酒;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此外,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恶性贫血的人,须定期到医院检查治疗,消除癌前病变,预防胃肠肿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