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我院体检中心联合肾内科、超声科、影像科举办了一场特殊的MDT病例讨论会。此次讨论会聚焦于一例在体检中发现的极端危重肾病患者,其血肌酐水平高达1026μmol/L,这一数值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引起了所有参与专家的高度关注与深入分析。
病例:一张体检报告揭开“沉默的危机”
患者李先生(化名),37岁,因单位体检来到我院体检中心。可体检报告结果却令人震惊:血肌酐值高达1026μmol/L(正常值57-97μmol/L),血红蛋白仅67g/L,尿常规显示蛋白尿2+、隐血2+,彩超提示双肾实质损伤。经问诊发现,患者早在2年前体检已发现蛋白尿,却因“无症状”未予重视。
体检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危急值报告机制,联合院肾内科、影像科快速锁定病因,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最终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透析治疗时机。
MDT病例讨论会由体检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高一丹主持,超声科陈迈主任医师、肾内科林秋燕副主任医师以及影像科张国来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参与了此次分析。讨论会首先就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患者在体检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肾病症状,这也使得这一发现更为意外和紧迫。
随后,超声科的陈迈主任医师展示了患者肾脏的超声影像结果。张国来副主任医师则补充了CT和MRI影像资料,进一步确认了肾脏的实质性病变以及可能的并发症风险。在综合了各科室的意见后,专家们从病理机制、健康体检、治疗方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例患者的血肌酐值已突破急性肾损伤的阈值,但结合病史和影像学特征,更可能是慢性肾脏病(CKD)5期。”会后,林秋燕副主任医师以《从一例极高肌酐病例谈体检异常指标的解读》为题,为全科医务人员带来了一场关于肾脏疾病早期筛查与干预的专题讲座。
无症状≠无疾病:捕捉体检报告中的“信号密码”
肾内科林秋燕副主任医师提醒,“体检不仅是查病,更是防病。每一个异常指标背后,都可能藏着致命的健康危机。”那么,如何从尿常规、血肌酐中捕捉早期肾病信号?讲座中,肾内科林秋燕副主任医师以病例为切入点,讲解了肾脏检查的临床意义:
1.尿常规:被低估的“生命哨兵”
蛋白尿≠“上火”,尿蛋白可能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的早期信号,尤其是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第一预警。
血尿暗藏玄机,镜下血尿伴随畸形红细胞>70%,提示肾小球源性病变,需警惕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管型尿的临床价值,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是肾实质损伤的“显微镜证据”。
2.血肌酐:沉默的“肾功能计时器”
慢性肾脏病的“隐形推手”,肌酐轻度升高(如超过正常值20%)提示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50%以上,但患者可能毫无症状。
肌酐大于707umol/L,或者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小于15mL/min,即为终末期肾病,需启动肾替代治疗。若能及时干预,可延缓肾病的进展。
3.体检中心的“三重防线”
防线一:精准解读,对异常指标实行“双人核对制”,避免漏诊误诊。
防线二:危急值闭环管理,发现肌酐>500μmol/L、血红蛋白<70g/L等危急值,30分钟内通知患者并启动转诊流程。
防线三:健康档案动态追踪,建立体检异常指标数据库,对高风险人群(如蛋白尿、高血压)实施年度随访提醒。
此次MDT病例讨论活动展现了体检中心对异常指标的敏锐洞察力,彰显了我院多学科协作的诊疗实力和学术追求。专家团队保驾护航,与院内肾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外科等各专科建立常态化协作,对复杂病例实行“1小时响应会诊”,健康管理全程覆盖,让体检成为“生命健康的守门人”。以专业筑健康,以责任赢信赖。福建省级机关医院体检中心全方位守护,做您身边的健康护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