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联系我们
预约 意见建议 搜索
首页 > 医院新闻 > 详情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Qzone
QQ
回顶部
血栓的前哨侦察——血栓四项检验
时间:2025-03-14 | 来源: | 阅读:324次

血栓形成是指血管中形成血凝块的过程。这个血管可以是任何静脉或动脉,例如深静脉(静脉)或冠状动脉(动脉)。血凝块本身被称为血栓,血栓一旦形成,就会减缓或阻塞正常的血流,甚至可能脱落并随血液流动至某个器官。临床有多种疾病影响这三方面,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手术、创伤、孕产妇等患者均容易引起血栓事件的发生。

研究已经证实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时,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已经发生改变,TAT、PIC、TM和t-PAIC是反映机体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早期改变的有效指标,适用于各临床学科血栓高危人群血栓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疗效评价及健康人群血栓风险筛查。

如何尽早有效防治血栓?测定很重要!血栓四项测定了解一下。

血栓四项临床意义

围手术期的血栓风险评估:联合D-二聚体监测,TAT、PIC持续升高提示血栓风险高;

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的辅助评估:联合凝血四项,TAT未明显升高时、PIC持续升高提示出血风险高;

抗凝治疗的疗效监测、再栓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有效患者则TAT出现明显下降,可降到正常范围;抗凝治疗后TAT持续性增高不降,提示血栓风险未下降,或提示抗凝不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注:目前TAT应用于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的监测已有文献支持);

急性和慢性血栓的鉴别诊断:患者处于血栓急性期时,凝血、纤溶系统持续激活,TAT、PIC持续偏高;患者处于血栓慢性期时,凝血、纤溶系统逐步恢复,TAT、PIC明显下降,部分可降至正常范围;

溶栓治疗的疗效评估、再闭塞风险评估:PIC、TAT在溶栓后2-3个小时内达到峰值,随后逐步下降。如PIC溶栓后持续性增高不降提示出血风险高,如TAT持续性增高不降提示再栓风险高。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血栓早期筛查

1.健康体检:50岁以上人群筛查TAT和TM,评估血栓风险。

2.血栓高危人群:定期监测TAT+PIC ,用于血栓风险评估。

3.使用抗凝、抗纤溶、溶栓药物的患者:监测TAT、PIC并结合PT-INR、D-二聚体、FDP等指标判断治疗疗效。

4.D-二聚体升高,无法判断是纤溶亢进还是DIC时可应用血栓四项具体评估。

5.不孕症、妊高症:监测TAT和PIC,并结合D-二聚体等指标评价体内凝血纤溶功能,制定抗凝治疗方案。

6.手术后:监测PIC和t-PAIC,并结合D-二聚体等指标和临床表现预测血栓风险。

7.存在感染、肿瘤、大面积创伤等高危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栓四项评估微血栓内皮状态。


基于已掌握的循证医学证据,以下七类人群多为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高风险,应重点关注评估和预防的质量:

1.重症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入住外科 ICU(SICU)、内科 ICU(MICU)、冠脉监护病房(CCU)、急诊 ICU(EICU)、肾脏 ICU(KICU)等所有重症科室的患者; 
2.骨科手术患者:包括但不限于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创伤外科手术患者、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骨折手术患者等;
3.肿瘤手术患者:因恶性肿瘤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因恶性肿瘤入住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等的手术患者;
4.因急性内科疾病而住院的患者:40 岁以上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脑卒中、风湿性疾病、合并感染(如脓毒血症、腹腔感染等)的患者;
5.易栓症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入住呼吸科、心内科、血液科(如明确的遗传性易栓症、骨髓增殖性疾病或淋巴瘤)、消化科(如炎症性肠病)、肾内科(如肾病综合征)、风湿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的易栓症患者;

6.妇科和产科患者:妇科患者,及妊娠和产褥期患者等;

 7.住院时间较长或年龄较大患者:入住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住院时间≥14d,或年龄 ≥70 岁的患者等。

想要“栓”不住,除了适当运动、合理补充水分戒烟、戒酒、减肥等别忘了筛查血栓四项噢。

健康贴士

检验科周一至周五开展血栓四项TAT、TM、PIC和t-PAIC检测。
咨询电话:0591-88013066
版权所有: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 闽ICP备05029496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223号 | 监督举报电话(班内):0591-87270661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屏路67号 | 邮编:350003 | 电话:0591-87822809(班内) 0591-88013093(班外) | E-mail:fjsjjgyy@163.com
技术支持:海西天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