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联系我们
预约 意见建议 搜索
首页 > 健康教育 > 详情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Qzone
QQ
回顶部
体检前要注意什么?这些你一定要收藏!
时间:2024-02-04 | 来源: | 阅读:176次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发现疾病,做到早期诊断治疗,除了自身关注,更重要的是定期去医院做健康体检。

通过健康体检,能及早发现异常生命体征和活动,发现健康隐患;可以寻找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但如果体检时不注意,也可能会出现误诊的情况,那么一般体检需要注意什么呢?

体检常规的注意事项

即便是普通的体检,都应该注意:

体检前:

1.体检前三天饮食宜清淡,不要吃过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不饮酒,不吃保健品。

2.体检前一天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以免影响体检结果。

3.对于要求空腹的体检项目,检查前应禁食8-10小时,但不超过16小时。如果实在口渴,可少量饮水,但不要超过200ml,且不可喝茶水、牛奶等饮品。

4.在体检当日请着宽松、方便的服装。女性勿穿着连体类衣物及长筒靴,不要穿有金属扣子的衣服,勿携带贵重饰品以免影响放射检查。

5.有高血压病等慢性病的受检者,切勿擅自停药,体检前应详细咨询医生,按照医生建议来决定是否正常用药。并在检查时请向医生说明病情和携带药物备用。

6.做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B超检查,需憋尿(最好是不排晨尿)至膀胱完全充盈状态。

7.妇科检查,包括阴道检查、宫颈涂片等,要避开经期,最好在经期结束后的5-7天检查,能更好地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做妇科检查前应排空小便;如有计划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查,前一天请勿行房,勿执行阴道冲洗或使用塞剂;未婚女性不宜做妇科检查。

8.怀孕或准备怀孕的受检者,不宜做X线检查。有过敏史、正在服药等人群,应提前告知医生。

体检过程中:

1.体检时应主动告知医生您身体上的异常状况或已患疾病,把重要病史告诉医生,不能抱着一种“考核”医生水平的心理,认为疾病只能靠查出来。

2.体检过程中有问题及时与体检医生联系,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各项检查,不要因为害羞或其他原因而自动放弃某些体检项目。因为检查项目的设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包括一些针对常见疾病和恶性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特殊意义。

3.体检中发现疾病,请遵医嘱及时去各科室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

体检结束后:

1.全部检查项目完毕后,请将体检指引单交回前台,以便医生做出总检报告。

2.认真阅读体检结论,并保存好体检资料,以便和下次体检结果作对照。  

3.如果检查结果反映出健康状况存在问题,请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一步检查,及时治疗。

4.如果检查后明确身体状况良好,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体检。

不同人群体检需求有不同

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划分,不同人群体检的项目是不同的。

对于男性而言:主要检查体脂肪率、血脂、血糖、微量元素、甲状腺、肺功能、B超、骨密度、前列腺、经颅多普勒、肿瘤筛查等。

对于女性而言:主要检查妇科、子宫及附件、乳腺、B超、骨密度、肿瘤筛查。有性生活的女性30岁以后,建议每年做一次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每三年做一次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没有性生活的女性,不能做妇科检查。

对于老年人而言:主要检查骨密度、心电图、B超、X光、心血管、眼底、动脉硬化、血糖、血脂、血流变和肿瘤筛查等。

不同职业人群的体检重点也不同。比如教师由于粉尘对肺部和咽喉部的刺激,以及长期站立和不良坐姿对腰椎、颈椎的影响,应着重做胸片、耳鼻喉科、腰(颈)椎正侧位片检查;销售人员饮食常常不规律、饮酒量大,易造成消化道疾患,可加做幽门螺旋杆菌、血糖、血流变等检查;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一族最应注意的是颈椎和腰椎等等。

健康体检频率因人而异

体检间隔的时间因人而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和家族病史等,全面考虑来作出选择。

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壮年每1-2年做一次体检。但体质较差,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精神病和肿瘤等带有遗传倾向疾病家族史的人,至少每年检查一次。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各种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因此,检查的时间间隔应缩短至半年左右。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时间间隔应在3-4个月左右。如果有条件的,最好每次都能由固定的医生指导检查,以便全面、系统地掌握受检者的健康状况和对受检者进行健康指导。

版权所有: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 闽ICP备05029496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223号 | 技术支持:海西天成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屏路67号 | 邮编:350003 | 电话:0591-87822809(班内) 0591-88013093(班外) | E-mail:fjsjjgyy@163.com
友情链接